技术指南
养殖宝典

口蹄疫流行新动向及有效防控方案

发布时间:2018-6-16 11:54:20??来源:??点击数:

摘要:从当前口蹄疫的流行情况看,发病与否与病情的轻重和猪群的健康状况、猪场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各猪场有所不同,常常出现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由于变异毒株出现较快,使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够确实。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合理使用疫苗,有效的药物防控是应对口蹄疫的有效措施。

  

  一、当前口蹄疫流行新动向----口蹄疫的流行常呈局部地区流行,特别是冬季流行较为严重,即使到了夏季也没完全平息,更值得注意的是口蹄疫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增多,给口蹄疫的防控增加了难度。

  

  1、关于口蹄疫病毒与疫苗

  

  口蹄疫有多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又有几种亚型,各亚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感染了一种亚型口蹄疫的病猪仍可以因为感染另一种亚型而发病,因此,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够确实、不够理想,虽然疫苗不能完全避免猪发病,但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即使发病也可减轻症状,减少死亡,缩短病程,容易控制,而且这种效果与注射免疫次数成正比,一般主张间隔连续防疫2次疫苗,但过度注射疫苗的应激反应与副作用也很大。

  

  2、猪场管理水平与发病率的关系

  

  猪场管理水平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即管理水平高、生物安全措施好、猪群健康状况好的猪场,可以避免发病,即使发病了,临床表现较轻、恢复较快,反之亦然。

  

  3、口蹄疫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特点

  

  口蹄疫病毒侵入机体后,经过几个小时就可以大量增殖,病毒随血液到达上皮黏膜和心脏,并在此复制,产生病毒血症,病毒血症一般持续3~5天。当猪体温明显升高时,血液中含毒量明显下降,这可能与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关,一般认为半年内不会再感染本次亚型毒株的口蹄疫(猪自然感染耐过后,对该次流行血清型具有坚强免疫力,可达10个月左右)。由于病毒会在心肌中大量增殖,病猪往往有心肌炎,尤其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哺乳仔猪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由于病猪心肌炎的存在,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已承受不起刺激性,常常因注射药物应激而死亡,一般主张饮水给药或采用仔病母治法。

  

  二、口蹄疫的有效防控方案:

  

  对于口蹄疫的防控,健全的生物安全是前提,猪群的健康水平是根本,饲养管理是关键,注射疫苗是有效措施,合理的药物防治是必要的保障。

  

  1、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实行封闭式管理,全场实行全进全出,全场实行消毒同期化(消毒用过氧乙酸等酸性消毒剂),凡是与饲养员接触的所有物料、地方都全部消毒,不留死角,对生产区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位、不得流动窜岗,同时避免工具、运输车辆交叉使用,附近有疫情时不可外引种猪,特别是卖猪时,运猪车辆和调猪人员严禁到生产区,上了出猪台的猪不能再返回猪舍,每次卖猪后都要彻底清洗消毒出猪台、赶猪通道及运猪车辆经过的办公区。

  

  2、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加强饲养管理,是减少发病损失的有效措施。

  

  猪场管理水平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当地有口蹄疫流行时或在口蹄疫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中药免疫增强剂(强壮散、芪增免颗粒和芪板青颗粒),一直使用到疫情平息,最少连用2周以上。

  

  3、注射疫苗

  

  虽然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够确实,但疫苗免疫(连续防疫2次,每次间隔20-30天)仍然是目前最重要的预防方法。推荐免疫程序:商品猪:首免70日龄,二免应在90日龄;后备猪:配种前1.5月左右连续注射2次,间隔20天;其他猪:每年9-10月份连续免疫2次,间隔20天,2-3月份连续免疫2次,间隔20天。母猪妊娠期间不建议注射疫苗,以免引起流产;配种前3-5天也不建议注射疫苗,以免影响正常发情与排卵;康复猪在康复后8个月左右注射疫苗2次,间隔20天。

  

  4、合理的药物防治

  

  过氧乙酸全场消毒,不留死角。

  

  药物使用的最佳时机:即刚刚开始减食、体温稍有升高、出现水泡前2-3天,对于哺乳仔猪和保育猪采用每天中午饮芪板清颗粒和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同时对哺乳仔猪喝聚维酮碘消毒剂;

    对中大猪肌肉注射:a、热毒败+极品克林;b、热毒败+抗热头孢;同时饲料中添加芪增免颗粒、芪板青颗粒和多维等。

  

  保护蹄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蹄部,然后涂喷碘甘油。